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

歷史解密 古人如何放鞭炮?

燃放鞭炮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,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。過年時放鞭炮,是在祈求來年幸福。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,正月初一,雞叫頭一遍時,大家就紛紛情趣起床,在自家院子裏放爆竹,來驅退瘟神惡鬼。當時情趣用品沒有火藥,沒有紙張,人們便情趣用火燒竹子,使之爆裂發聲,以驅逐瘟神,反映情趣用品了古代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。唐朝,鞭炮被人們稱為“爆竿”,大概是將一根較情趣長的竹竿逐節燃燒,連續情趣用品發爆破之聲。唐朝詩人張說的《嶽州守歲》道:“桃枝堪辟惡,竹爆好情趣驚眠。”這位宰相在睡夢中被驚醒,連聲稱讚妙,可見其在除夕之夜的興奮和情趣用品愉快。南宋范成大的《爆竹中道:“食殘豆粥掃罷塵,截筒五尺煨以薪,節間汗流火力透,健僕取將乃疾走,兒童卻立避其鋒,當階擊地雷霆吼。”形象地描繪了使用竹筒爆竿時緊張熱烈的氣氛。王安石的《元日》詩著名的詩句是:“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。”詩人來鵠的《早春》詩句:“新曆才將半紙開,小庭猶聚爆竿灰。”寫的都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形。後來,煉丹家經過不斷的試驗,發現硝石、硫磺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,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。北宋時,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藥的燃放物,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,改名“爆仗”,後又改為“鞭炮”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